造成钢化玻璃存在扭曲现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玻璃在炉内加热,前端和尾端加热比中部要快,并且由于传送辊道间距离较大,通常间距约120MM左右,玻璃前端和尾端有变软下垂现象。在进入到钢化段急冷时,也会造成玻璃边部和中部冷却收缩的不同,玻璃前端和尾端与中部相比,玻璃内局部密度有些差异,存在突变现象,造成微观结构上不均匀。当光线入射到玻璃上,在玻璃上下表面分别产生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由于边部与中部微观结构的差异,超厚钢化玻璃价格,反射景物如一条电线,到边部明显折弯,线条变粗,甚至变成一个光圈。一般情况边部波形越大,现象越明显;波形较小,超大钢化玻璃,会有所好转。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要减小玻璃边部的变形现象,除尽可能减小边部波形外,还应重点改善玻璃加热的均匀性、炉内及钢化段的传动辊道水平及跳动和冷却均匀性等因素。
控制钢化玻璃平整度的对策
a.针对加热辊道变形的对策在玻璃钢化前让辊道有足够的时间预热,凭祥钢化玻璃,使得辊道受热均匀,消除应力,减少辊子的应力变形。针对辊道磨损,在清理辊子时需打磨整个辊子,尽量避免打磨辊子的局部,使辊子磨损均匀,保持辊子的一致性。并且时常检查调整辊道的高度,使辊道在运行时上表面为一个平面,超大尺寸钢化玻璃 ,以保持玻璃表面的平整。风栅辊道的结构是在金属辊道表面缠绕尼龙绳作为隔热材料,玻璃在风栅里炸裂容易将尼龙绳割断,造成辊道表面不平,要及时检修,更换尼龙绳。
b.针对因加热温度不均而引起的热变形的控制对策
(1)针对上下表面存在温差,当玻璃向上弯曲时,说明玻璃上表面温度高。应当降低上表面温度,同时为保持玻璃整体的加热温度不变,适当提高下表面的温度;当玻璃向下弯曲时,说明下表面温度高与上表面温度,需适当降低下表面温度,同时提高上表面温度。若在调节温度时,钢化成品率及钢化质量受到影响,则分别适当延长加热时间或减少加热时间。
(2)针对因中间和边部存在温差引起的玻璃变形,如果玻璃呈现马鞍型形状时说明炉体保温不好或者是温度设定值边缘偏低,需调节边缘的温度设定值;当玻璃呈现锅底形状时,若由于是热历史的
原因造成需暂不码放玻璃,先空炉运转,使炉内温度分布均匀后然后再上片;若是温度设定问题,需调整温度设定参数,使炉内温度分布均匀。
(3)针对随机的温度不均,则需及时检修设备,避免设备状态不良,常清理温度传感器附近的玻璃渣,使温度传感器所感受的温度是准确的炉温,同时在上片是避免多炉以同一状态码放。
c.钢化玻璃盖厂家针对因冷却不均而引起的热变形的控制对策对于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不均,可以通过调整风栅的风压来调节玻璃表面的冷却速率。若玻璃向下弯曲这可以通过加大风栅底部的风压提高玻璃下表面的冷却速率来调节;若玻璃朝上弯曲,需要通过增加风栅上部的风压加大玻璃上表面的冷却速率来调节。
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大多听说过福州钢化玻璃自爆的事,更有一部分人亲历过这样的时刻。当你从被玻璃幕墙包围的建筑丛林中穿过的时候,当你每天在淋浴房洗澡的时候,你是否担心过玻璃突然自爆?你想过如何应对吗?
其实从钢化玻璃诞生开始,就伴随着自爆问题。钢化玻璃自爆可以表述为钢化玻璃在无外部直接作用的情况下而自动发生破碎的现象。在钢化加工、贮存、运输、安装、使用等过程中均可发生钢化玻璃自爆。
国内的自爆率各生产厂家并不一致,从3%~0.3%不等。一般自爆率是按片数为单位计算的,没有考虑单片玻璃的面积大小和玻璃厚度,所以不够准确,也无法进行更科学的相互比较。为统一测算自爆率,必须确定统一的假设。定出统一的条件:每5~8吨玻璃含有一个足以引发自爆的硫化镍;每片钢化玻璃的面积平均为1.8㎡;硫化镍均匀分布。则计算出6mm厚的钢化玻璃计算自爆率为0.64%~0.54%,即6mm钢化玻璃的自爆率约为3‰~5‰。这与国内高水平加工企业的实际值基本吻合。
即使完全按标准生产,也不能***避免钢化玻璃自爆。大型建筑物轻易就会用上几百吨玻璃,这意味着玻璃中硫化镍和异质相杂质存在的几率很大,所以钢化玻璃虽经热浸处理,自爆依然不可避免。